首页 > 道德建设 > 正文

张子银:退伍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
2023-07-24 09:40:48   来源:淮北日报   评论:0 点击:

  作为战士,他在战场上轻伤不下火线。作为村干部,他团结带领群众勤劳致富。作为杜集区段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,他全心全意服务“老兵”。

  保家卫国 轻伤不下火线

  1981年10月,18岁的张子银离开家乡段园镇毛场村,走进了军营。

  1984年7月,张子银所在部队奉命前往老山前线轮战。离开了熟悉的驻地,来到了老山前线,耳边不断传来枪炮声,年轻的张子银握紧了钢枪。

  1985年1月15日,著名的“115”战役打响。敌军突然向我方阵地猛烈炮击,张子银所在的运输队在向前沿阵地送物资弹药途中,一颗炮弹落在车队中间,张子银所乘坐的运输车辆被掀翻,差一点跌入盘龙江中。张子银的大腿、后背、脸部被划伤,鲜血直流。他来不及多想,不顾身上的疼痛,迅速扛起弹药箱冲向阵地,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,“快点,再快一点……”经近16小时激战,我军粉碎了越军进攻。次日战斗继续打响,张子银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,不怕流血牺牲,前仆后继,浴血拼杀,打退敌军数十次轮番进攻。

  卸甲还乡 扎根基层勇担当

  1986年1月,张子银带着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疤光荣退伍,回到了家乡,先后在工厂和煤矿工作。1996年,张子银回到毛场自然村担任生产队长。当时的毛场村乱像丛生,是段园镇有名的“软弱涣散村”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,张子银每天走村入户,与村民们谈心交流,了解村民所思所盼,并从村民最关心的改变村容村貌、提高农民收入、壮大村集体经济入手,敢拼敢闯,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。

  2008年,毛场自然村与周边几个自然村合为毛场村,张子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、主任,2018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、主任。

  张子银深知,每一次职务的调整,都是组织和群众的信任,自己唯有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,冲到困难第一线,做到退伍不褪色,团结带领群众勤劳致富,才能对得起组织和群众的信任。2018年夏,淮北地区连降暴雨,毛场村苏皖大堤出现险情,严重威胁附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。“党员干部、退伍军人跟我上!”张子银率先冲入暴雨中,组织带领大家24小时不停歇抢修加固防汛工程1500米,成功将水灾损失降低到最低,毛场村党支部荣获“淮北市先进防汛党支部”荣誉称号。

  为壮大集体经济,促进村民增收,张子银引进高效农业产品,仅此一项就为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。张子银带领党员干部对200亩塌陷地进行了综合治理,挖塘60亩,造地200余亩,公开将鱼塘土地承包给村民,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。“要想富、先修路”,毛场村地处偏远,张子银积极筹措资金跑项目,2009年毛场村在全镇率先完成了“村村通”工程。2019年,张子银又组织毛场村流转土地130亩用来种植“闸河滩”、“稻花香”品牌旱稻,引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。

  发挥余热 唱响双拥主旋律

  2021年,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子银,想到了家乡的退役老兵,想到了当年退伍时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,他主动申请来到段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继续发光发热。张子银详细登记未就业退役军人基本情况、技能特长、从业经历、就业意向等,根据他们实际情况推荐工作岗位,已累计帮助20多名退役军人顺利实现就业。他还牵头建立《困难退役军人台账》,定期入户走访,每逢“八一”、春节等重要时间点,他都带队到困难退役军人家中走访慰问,为他们送去米、面、油等生活物资,退役军人都亲切地称他为“暖心大哥”。

  “老母亲,最近天太热,注意身体啊!”昨日,回到毛场村的张子银来到90多岁的张奶奶家看望老人。老人的儿子牺牲后,30多年来张子银一直称老人为“老母亲”,并经常自己购买礼物上门看望。为更好服务辖区老兵,张子银专门为来访的退役老兵建立个人档案。哪位老兵腿脚不好,哪家子女不在身边,哪些老兵需要定期取药,服务站工作人员都悉心记录下来并时常上门走访。家里什么东西坏了,他找人帮着修。有什么急需物品,他骑上电动车,很快就给买回来……

  为发挥老兵模范作用,张子银将退役老兵组织起来,成立了一支捡脏护绿、安全巡逻、文明劝导的老兵志愿服务队。当老兵们穿上迷彩马甲时,仿佛又回到当年的青葱岁月。“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服务,是给老兵心中带去阳光。老兵们服务人民积极奉献,是让社会都充满阳光!”张子银的脸上挂着笑容。从军营到家乡,无论深耕故土还是服务一方,张子银始终保持军人优良作风,退伍不褪色,建功新时代,用智慧和汗水为党旗军旗添彩!(记者 冯冬梅 通讯员 陈晓宇)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山海有爱不觉远——军嫂付雨用心当好“坚实后盾”
下一篇:驻村更“驻心”——记杜集区梧桐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晓光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