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道德建设 > 正文

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——记杜集区朔里镇沈集村村民王玉美
2022-10-12 10:14:19   来源:淮北日报   评论:0 点击:

       9月27日晨5时许,杜集区朔里镇沈集村村民王玉美就带着清扫工具出了院门。
 
       清扫村路,清理垃圾,清除路边杂物……迎着秋日的晨风,49岁的王玉美一样样做得有条不紊。今年初,王玉美有了个新身份:村保洁员。“属于公益岗位,村里照顾我,一个月能挣近千块,还不耽误照顾孩子他爹,照顾家里,我这心里满满都是感激……”9时许,王玉美一边利索地清理着村路边角旮旯里干枯的树杈,一边笑吟吟地说。
 
        “眼下,我也算是年过半百的人了,才觉着这日子里有了甜的味道。”王玉美直起身子,擦了下额头的汗水。
 
       1993年,王玉美嫁给了沈集村的段载亮。结婚后第二年,夫妻俩有了第一个孩子,小日子过得平淡而又幸福。
 
       1996年一天下午,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去王玉美大伯哥一家4口中3口人的生命。随后,嫂子另嫁他人。这一变故让王玉美的公公、婆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,两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垮掉。
 
       “别难过,还有载亮和我呢!”从那时起,王玉美就一直跟公公、婆婆生活在一起,倾心伺候着老人。后来,公公因患前列腺癌晚期和脑梗后遗症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,所有生活起居都得靠王玉美照料。
 
       8年后,公公去世后,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。王玉美对婆婆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更加体贴入微……日子虽然琐碎又忙碌,但是一家人相互关心、相互支撑,彼此汲取着前行的力量。
 
       2010年,意外再次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。丈夫段载亮在修理鸡舍时不慎从屋顶摔下来,造成脑出血、脑骨盖破碎、全身多处骨折……经过抢救治疗后,丈夫的命保住了,却成了不能说话、不能动的植物人。
 
       “最小的孩子才几岁,多病的老人以泪洗面,我可不能再哭了。就是哭瞎了眼睛,载亮也醒不过来,这日子也得一点点向前过!”夜里,王玉美咬着嘴唇,抹干了泪水,一遍遍给自己打气……
 
       坚韧的毅力,不离不弃的照顾,王玉美领着这个家庭迎来了2013年的元旦,将近1000个日夜的辛苦,终于换来了丈夫的苏醒。
 
       如今,段载亮虽然还有些后遗症,但生活已经能自理,还能帮助王玉美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。
 
       前些年,王玉美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扶贫户,政府各部门带来了党的关怀,帮助免费签约家庭医生、危房改造、发放肥料、被褥、电风扇、电脑……还有一辆电动三轮车用于支持王玉美创业,村干部和帮扶单位都在为王玉美想办法、出主意,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,王玉美开始养鸡脱贫。
 
       几年下来养殖技术也日渐提高,不少村里饭店之类的小型民营经济只买王玉美家的鸡蛋,养殖带来了经济效益,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,成为村里困难户争相学习的脱贫致富榜样……
 
       王玉美的故事也成为佳话。她先后被评为“淮北好人”“安徽好人”“第五届安徽省道德模范”“中国好人”等荣誉称号。近两年,王玉美还成为杜集区妇联的巾帼宣讲员,传递孝老爱亲好家风。去年,她家当选为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。今年,王玉美家庭又光荣入榜淮北市“文明家庭”。
 
       “家里还养着鸡和猪,行情也不错……现在我做环卫工还有一笔收入,现在的日子,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”王玉美笑了,舒心的笑容让她的面部表情也生动了起来。
 
       近两年,朔里镇开始人居环境整治,按照“村庄环境‘六清一拆’、农户庭院‘四净两规范’、农民群众‘四勤两参与’”的目标任务,对标对表,坚持问题导向,紧盯薄弱环节,组织开展进行大排查、大整治……王玉美的保洁工作责任很重,但是她乐在其中。
 
        “村里有了文化墙,有了小栅栏,院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净整洁,村里环境变美了,我的心情也是美美的!”王玉美发自肺腑地说,“美丽乡村,我的家。每天,我除了照顾好家里,就是要做好这美丽乡村的守护员!”(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单丽)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王满里:技术,学无止境
下一篇:王明明:立足岗位办实事 服务群众“零距离”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